英文自媒体平台有哪些?英文自媒体平台有哪些软件?

英文自媒体平台有哪些?英文自媒体平台有哪些软件?

不管是经历幻灭

还是拼命寻找自己的使命

我都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东亚Tonia

从小就有新闻理想,且在求学及工作中实现了小时候的梦想。既有都市报、商业财经杂志等传统媒体的从业经历,又曾在知识付费的风口上做过项目负责人和管理者。从这个维度看,她是幸福的。

“幸福”过后,她进入了职业动荡期,五年内跳了四个平台,近期还遭遇了“被毕业”。假如她不坚守初心的本真,她可以有更多选择。但是,她从来不曾为现实折腰。如今,她是一名短视频博主、主持人、自由职业者。

她就是裙主的同学东亚Tonia,今天裙主跟Tonia一起聊聊她的职场经历。

裙主:你的新闻理想是怎么来的?有什么特别的事情触发或者什么人影响了你吗?

东亚Tonia:提到新闻理想,我有时候也会试图回忆为什么想做新闻,但都没什么头绪。

上个月回老家,翻出了初二的日记,赫然写着:从小就想当记者……看来确实是小时候就有这个想法了,至于是受谁的影响,或者有什么事情触发,都没有头绪,可能这就是“天命”吧。

考大学的时候填了两个专业:新闻和英语。结果,被英语专业录取了。但真正热爱的事儿是压不住的。大学期间我在一所英语培训学校当兼职英语老师,等于提前体验教师职业,但我发现真正想做的还是新闻,所以后来跨专业考了新闻传播的研究生。

我记得上大学的时候,上课学英语,下课主要是看报纸,看《南方周末》,每周必买,毕业的时候攒了好几袋子都托运到研究生的学校了,所以是真爱。

裙主:传播学硕士毕业后,为什么会选择一份英文报纸?

东亚Tonia:既有机遇的原因,也有认知的原因。

先说机遇。读研期间,我在新华网天津站、天津日报集团假日100天、人民日报海外版实习,等于网站、都市报、央媒我都短暂接触过。最不喜欢网站的工作,坐在办公室编稿子,那不是我理想的做新闻。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国际部,也主要是综述、编辑,也不是我想要的。所以当时我锁定都市报作为就业方向,都市报当时也是最有生命力、最有活力的地方。

研三的时候,看到北青集团的英文报 Beijing Today 的招聘信息,我就报名了,顺利通过了初试-笔试、复试-实地采访,很幸运就被录取了。

再说认知,我本科学英语,研究生学传播,所以当时对我来说,在英文报做英语新闻就挺理想的,能把二者结合起来。

而且当时我还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意识是,如果去中文媒体,竞争者会非常多,但英语是我的优势,所以就选择了一家英文媒体。

裙主:Beijing Today 跟中文媒体的氛围有何不同?主要做了哪些领域的报道?

东亚Tonia:Beijing Today 是一份英文都市报,涵盖了人文文化和都市生活方方面面的报道,还有外国商会、外国人圈子等报道。我主要跑文化领域和生活领域的新闻,比如艺术、电影、图书、旅游、美食,每天基本是在看展览、看剧、听音乐会、采访导演、作家,还有机会出去旅行,所以这四年对我来说是一个滋养。

而且总体来说,Beijing Today 是一个低竞争的环境,大家在一起的氛围特别好,我当时的感觉是,很像在学校。每次采访回来写成英文稿子,外国专家帮我们polish改成地道的英文。我当时的想法也很纯粹,就是做好采访,回来写好稿子,练好英语,包括英文口语采访和英文写作。

所以,过得比较滋润,很简单很舒服。但也会觉得缺了点儿什么,现在看是成就感没有那么强。

裙主:为什么后来转战中文媒体平台了?

东亚Tonia:几个原因吧。首先,英文媒体的选择比较少,北京当时只有3家英文报纸,China Daily、Beijing Today 和刚成立不久的 Global Times。但另外两家都承担着很重要的央媒的外宣职责,和Beijing Today 这样一份相对自由的都市报纸思路完全不同,所以最后都没去。

其次,做英文媒体的局限性非常大。一个是英文报的受众群体特别窄,主要是在北京的外国人和学英语的白领、学生;另一个原因,重大新闻事件发生时,Beijing Today 基本上不会派人到现场,我们主要聚焦人文领域、都市生活领域的报道,所以时间长了会感觉,不像在做媒体,更像是在做翻译,做英文采访写作,所以就想走。

还有一个,我后来意识到的,就是英文表达的局限性。我是英文专业八级,也有外国专家帮忙polish文字,但英文毕竟不是我们的母语,真正想表达的东西转成英文都有点儿差强人意。而做媒体写作,还是希望能表达自己真正想表达的内容。

所以,后来就决定转到中文媒体。

裙主:你后来去了老牌商业杂志《中国企业家》,你从一家英文的文化生活都市报,是如何跨到一家商业杂志做商业记者的?

东亚Tonia:这个跨度确实不小,尤其对我这个没有商科背景的年轻记者来说。

我进《中国企业家》杂志是从商业资讯编辑、副刊编辑开始做的。当时中企在招一个资讯编辑,负责十几个版面,包括杂志前面的资讯和后面的副刊,副刊主要是书评、影评专栏。等于说,一本杂志除了长报道,其它零碎的版面都在我手上。

我是非常热爱媒体,大学每周看《南方周末》,研究生论文做《三联生活周刊》的研究,平时还关注英文大报大刊,我对中英文报纸、杂志都非常熟悉。所以我感觉,在《中国企业家》杂志做资讯编辑,等于是我过往所有媒体认知和积累的一次实践和应用。

但对一本杂志来说,我负责的十几个版,更像是餐前冷盘和餐后甜点,不是硬菜,很多人可能还看不上,所以如果不是真的喜欢,其实不太可能做得好。

我当时是非常用心地去做这十几个版,非常投入,也真正找到了工作的热情。当时中企主编何伊凡老师对我的评价是“做得最好的资讯编辑”。

裙主:那你在中企后来是怎么当上记者的?

东亚Tonia:我做资讯编辑、副刊做得很得心应手,也得到了主编的认可,但只做了三个月就去跟主编提要转成商业记者。主要出于两个原因,一是想发展,想继续做记者,做核心商业报道,资讯编辑再做下去感觉是重复自己,不会有什么大的突破了;二是我感觉在 Beijing Today 那四年有点儿慢,有了前面四年的前车之鉴,不敢再浪费时间了,三个月就要转,我那时候的感觉,就是要赶紧跑起来。

裙主:转成商业记者后,可以算是记者生涯中的一个小飞跃吗?

东亚Tonia:算是吧,做了一些商业领域的长报道,包括两个大的封面报道,记录了零售、消费领域在互联网快速发展时期的转型,包括快时尚的崛起,大型商超、百货、购物中心面临的电商的挑战,和O2O线上线下的融合和转型。

商业特稿,尤其是封面报道,非常锻炼人,要采访公司的董事长、CEO,还要采业务的负责人和普通员工,每次都要采十几个人。对记者的要求也特别高,你既要懂商业,还要能驾驭长篇写作。每次做大的报道,光速记就有30万字,花一个月的时间写出8-10P的几万字大稿,特别挑战,也特别过瘾。

但同时也特别痛苦,常常是一个月都在外面出差采访,回来憋在家里写稿,写不出来的时候特别难受。每天都是一个人,非常孤独。虽然写完了出刊了会有成就感,但是不能消解对孤独和写稿的恐惧。

另外,当时我做商业记者的同时,还兼着之前的副刊编辑,做书评、影评编辑,因为我在这些领域有积累,所以转记者以后还兼着做。也因此,很多书的作者来北京签售我都有机会见到他们,同时我也因此有机会做了一些比较大的非商业领域的专访和报道。

而且,我个人很感兴趣的就是人文文化领域,尤其那几年人物特稿很热,我很迷人物特稿写作。我在中企的时候喜欢看《南方人物周刊》、《人物》、《三联生活周刊》,我当时想,在中企这个平台也能做我想做的报道,所以开始在这儿实践。

比如我曾采访《邓小平时代》的作者傅高义,《罗马人的故事》作者盐野七生,《连线》杂志前主编、TED演讲的创始人克里斯·安德森Facebook的COO 谢丽尔·桑德伯格,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瑟夫·斯蒂格利茨,都是他们发新书或来中国做演讲交流的时候见到的。

英文自媒体平台有哪些?英文自媒体平台有哪些软件?

采访日本作家、《罗马人的故事》作者盐野七生

英文自媒体平台有哪些?英文自媒体平台有哪些软件?

作为《ELLEMEN睿士》杂志特约撰稿人,采访西班牙著名首席舞蹈家玛丽亚·佩姬斯(Maria Pages)

英文自媒体平台有哪些?英文自媒体平台有哪些软件?

采访美国管理咨询大师拉姆·查兰(Ram Charan)

可以说在中企,我在做商业报道的同时,还做了文化人文领域的报道,可以通过新书发售的机会采访到一些国际人物,这恰恰是我的机会。某种程度上,在中企我是自成一派,能做我自己喜欢的报道,当然也是得益于中企平台的自由度和当时的主编给的自由度。

英文自媒体平台有哪些?英文自媒体平台有哪些软件?

2015年,离开《中国企业家》之前,采访社会学家李银河

裙主:听起来已经进入了职业的黄金状态?

东亚Tonia:看起来有点小成绩,但是在我内心深处,尤其想到我内心热爱的人文领域,会觉得我不属于那个地方。现在看起来,这也是一种“我执”。

另外,在我记者职业的后期,赶上了传统媒体的衰落,所以可以说是职业的黄金期,但也因此落幕了。

2013、2014年开始,涌现了一大批微信公众号自媒体,对传统媒体包括报纸和杂志的影响特别大。我们当时能明显地感觉到,传统媒体的影响力越来越弱了,很多有影响力的个人、公司、机构,想发布什么内容,在自己的公众号上直接就可以发布,传统媒体这个渠道不再有那么强的话语权了。

也是从那时候起,我们传统媒体记者既要写杂志的稿子又要写微信稿,微信稿跟杂志稿完全不一样,表达方式不一样,阅读量和读者反馈也不一样,微信是交流式的,而且反馈都是实时的,相比较而言,杂志这个媒体不像是一个“活物”,因为没有和读者的即时交互。

我们的工作重心开始往新媒体转。

裙主:那面对新媒体的冲击,你们是如何应对的呢?

东亚Tonia:我记得2015年,主编何老师请了罗辑思维的创始人罗振宇来杂志社做了一个分享,讲传统媒体如何向新媒体转型。这次分享对我的影响太大了,虽然我不太记得罗老师当时具体说了什么,只记得他当时的理念和认知非常超前。

听说有几个同事当天晚上就开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后来就离开了杂志社,现在做得都非常好。我当时没有做自媒体的意识,我对写微信稿不太感兴趣,我当时喜欢特稿报道,喜欢那种长报道。加上做了三年的书评编辑,我对深度内容更感兴趣。

但当时对我来说,我看到的一个点是,罗老师在新媒体做内容,可以直接触达用户为用户服务,同时在这个基础上嫁接着自己的生意,这是一种新的商业模式,跟过去传统媒体售卖广告的商业模式完全不同。这个对我影响比较大。

后来,我就萌生了离开传统媒体的念头。一是在中企干了三年了,也做了不少报道包括封面故事,有了一些作品;二就是感受到了传统媒体的式微和新媒体的崛起,对这个趋势的感知是非常强烈。感觉真的到了要离开旧媒体、旧世界的时候了,这个感觉非常强。

尽管要告别传统媒体,还是感伤了一段时间,但当时对未来的感知非常强,所以顺势就离开了。

裙主:所以后来直接去了罗辑思维?

东亚Tonia:对,去罗辑思维也是机缘巧合。2015年,在罗辑思维发展势头最好的时候,公司开始筹备得到。当时一个媒体朋友在帮罗辑思维找一个做图书解读的人,她觉得我挺合适的,因为我在 Beijing Today 和中企都做过书评编辑,对整个出版业比较了解,手里又有一批非常优质的书评人,她帮我内部推荐,我就直接拿到了这个机会。

我当时做的是“每天听本书”的前身——图书解读干货版,我的主要工作是把一本20万字的书用两三万字的干货提炼解读出来,这事儿从逻辑上对我几乎没有挑战。从选书、到找书评人解读、到编辑解读稿,全流程我都驾轻就熟,可以说是拿起来就干。

而且这个工作可以每天读书,我当时其实很想好好读几年书,加上做内容又是我的热爱,所以当时毫不犹豫就去了罗辑思维。

英文自媒体平台有哪些?英文自媒体平台有哪些软件?

2016年罗辑思维年会,和罗辑思维、得到创始人罗振宇老师合影

裙主:那在罗辑思维跟在传统媒体做内容有什么不同?

东亚Tonia:去罗辑思维以后,给我的冲击太大了,两个方面吧。

一方面是不做记者了,回想发现记者的工作难度其实非常大,尤其在中企写商业大稿是真难,需要有足够多的积累才能写好。来到公司,工作性质都变了,不再是单打独斗了,是大家一起协作,所以难度并没有那么高,只是需要整天待在公司,付出的时间长。

而且反观收入,在公司的收入比在媒体当记者翻了几番。我当时就想,天下最难的工作反而赚得那么少,这大概也是媒体衰落的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真的感觉来到了新世界,在罗辑思维是我认知和思维迸发的巅峰。主要是移动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崛起、新的思维、新的玩法出现,在罗辑思维有一种在创造一个新东西、开创一个新局面的感觉。在那儿,每天都是冲击和新的可能性,变化特别快。整个人很容易兴奋,一直在往前冲。

裙主:但你在罗辑思维只做了不到两年?后来发生了什么?

东亚Tonia:对,不到两年裸辞的。公司来到了一个新阶段,现在来看,我没有很好的适应新阶段,说到底还是和我当时的认知有关系。
我刚加入时负责的项目,是一个深度文字内容项目,一年以后迭代了,由文字解读版迭代为音频的形式,就是现在的“每天听本书”,把之前两三万字的文字解读变成了二三十分钟的音频。

这种形式的变化对我来说不太好接受,我当时还是把自己定义为一个文字工作者,一个深度内容工作者。迭代为音频后,以及后来我还要做课程运营,这些工作,让我重新去定位自己的时候,会有一种不适感。

拿运营来说,运营的工作非常琐碎,主要考核数字,而我的兴趣和优势在于做内容,这两个工作对能力的要求完全不一样,我做内容的优势转做运营后完全凸显不出来,自己感觉反倒没有竞争力了,这让我感到恐惧。

另外,对于当时在这家创业公司做新项目、新模式的探索和尝试,我还是有一些怀疑,而且外部环境包括媒体也有很多质疑的声音,而且当时我还会用遗留的记者身份和视角,在公司内部审视,这就会给自己带来一些矛盾和内心的冲突。

我记得《十三邀》第一期,许知远采访罗振宇,当时我还在罗辑思维,那期节目有一个三小时的完整版,我看了好几遍,坦白说,节目里那种挣扎和冲突我心里都有。在我任职的最后期,状态很不好,非常焦虑,所以就离开了。

回头来看,我当时的执念还是聚焦在深度内容,可以说,从传统媒体到罗辑思维,我没有做到彻底转型。在深入转型的阶段,我离开了,选择了回到过去。但在离开罗辑思维以后,我认识到了问题所在,所以又向前走了一步,继续转型。

转型是一个过程,会经历一些反复。

裙主:离开罗辑思维后,好像一直比较动荡了?

东亚Tonia:可以这么说。不过我觉得,如果我一直留在得到,应该也会很动荡,因为创业公司变化很快,只不过是在公司里面动荡,出来以后,就是在外面动荡。

离开得到,我在另一家互联网创业公司待了三年,作为大龄青年终于生了个孩子,后来就赶上了知识付费行业的下行期,就开始动荡了。加上疫情来了,大环境也不好了,市场下滑,所以后来就是一边走一边动荡。

但恰恰是这个动荡期,让我学习、练习了很多。比如最近两年,我半年换一个地方,还在不断转型,不断尝试。

同时在练习,练习不断放下。从传统媒体到罗辑思维做知识付费,要放下过去;后来离开知识付费行业,也在继续放下。可以说,在我的职业生涯中,经历了两次职业转型。

再一个,练习活在当下。因为外部环境一直在变,工作一直在换,就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带着过去走,那样是不行的,你只能活在当下。

有了这个过程,我才真正体会了,这才是自然,这才更接近生命的本质。

裙主:虽然动荡,但一直在坚守做内容,从没想过去企业做公关?

东亚Tonia:从来没有。过去我觉得我不适合做公关,现在觉得如果要做也能做,但是我还是选择做内容。因为内容是我的内心热爱。

我是那种为了热爱活着的人,没有热爱我是不行的,我不能单纯为了赚钱做什么事儿。这倒不是说我有多高级,只是我恰好就是这么个人,在这方面的执念比较重。但我也很幸运,一直有自己热爱的内容做。

裙主:看的出来,你是一个特别坚守自己内心的人,对自己的选择有过后悔吗?

东亚Tonia:没有。我不后悔,因为我想过这个问题,如果当时怎样怎样,结果会不会不同?比如最早在Beijing Today,应该早点儿离开啊,但是然后呢?去了哪里?后面的可能就都变了,就不是现在的我了。

所以,我相信,每一段路都不白走,从我自己的职场经历来看,没有第一步就没有第二步,少一步都不行。仔细想想就知道,真的少一步都不行。而且,时机很重要,早了或者晚了都不行。这就是人生,可以说,一切都是注定的。

裙主:后来你离开知识付费行业,开始做视频访谈节目,是又做回媒体了吗?

东亚Tonia:做视频访谈节目,也是一次内心热爱的探索。离开干了六年的知识付费行业,我又一次面临选择,当时我问自己一个问题:抛开所有,我每天一直坚持或者重复做的事情是什么?我现在还想做点什么?内心真正喜欢的、愿意做的事儿是什么?

想了想,是视频访谈,受许知远做《十三邀》纪实访谈节目的影响,也有之前媒体人身份的影响。

但这是不是做回媒体了,我觉得可以把它定义成是媒体,但又不在媒体,是在一家公司做视频内容。

英文自媒体平台有哪些?英文自媒体平台有哪些软件?

今年开始尝试视频访谈节目

我感觉是开始探索一种新的内容生产方式,因为在传统媒体做文字内容,在知识付费行业主要做音频、视频内容,这一次是尝试自己做视频访谈内容,又是一个新的尝试,所以非常开心能有机会做这个节目。

裙主:今年40岁了哈,展望下人生下半场,你希望自己在做内容这条路上继续怎么走?

东亚Tonia:还是希望继续做内容吧。接下来我想自己生产内容,这个内容是从我自己的生命出发,希望能服务或者贡献给其他人,我的全部人生经验和体悟,以及读书所得的知识、见识,能帮助别人解决他们工作、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所以我想接下来能靠自己生存下来。

另外,我也对其他的机会保持开放,只要是我能贡献的,我都可能参与合作,不给自己设限。

最后,请感兴趣的朋友关注我的公众号“新生活提案”,我的视频号“东亚Tonia”,还有我和前同事合作的播客“一般有用”。

我会尝试多种媒体生态的内容,用文字、音频、视频的方式,所有可用的方式,而且对三者不再严格区分,对我来说都是当下重要的媒体形态。我会继续分享读书和思考。

希望40岁以后,我能走出一条更开阔的道路。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imeiti6.com/850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