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差评道歉,差评 自媒体_

2020年4月,正当全球新冠疫情席卷,每个国家都在专注抗击疫情的时候,《纽约时报》发了篇文章,专门点名批评一个美国小伙。

文章直指,这个美国小伙,凭借吐槽美国的防疫工作,换来了在中央电视台露脸50分钟的机会。

此文一出,小伙即被推到舆论漩涡之中,遭受到很多美国网友的谩骂和侮辱。

他们说,他之所以要拍摄出美国抗疫的无能。

是因为被中国洗了N,他那么喜欢中国,简直就是中国的走G。

自媒体差评道歉,差评 自媒体_

郭杰瑞

这个被美国官方媒体推到风口浪尖上的人,就是郭杰瑞。

一个靠拍短视频在中国无意爆火的美国小伙,全平台粉丝超过2000万的头部网红。

郭杰瑞被《纽约时报》批评的原因,和他在美国拍摄的系列短视频《海外抗疫日记》密不可分。

自媒体差评道歉,差评 自媒体_

疫情“战地记者”

说起郭杰瑞,中国网友给他贴的高频标签有这么几个,“客观”、“理解”、“尊重”。

但美国媒体和网友对此评价并不买账。

2019年末,郭杰瑞回到纽约,本没想长待的他,却被新冠疫情拦在美国。

疫情的爆发,对美国的餐饮及商业也造成不小的影响。

这让一贯以拍摄美食为窗口,专注体现中美文化差异的郭杰瑞犯了难,拍啥好呢?

那时候纽约差不多是封城的状态,所有餐厅都关门了,每天新闻里播放的都是疫情。

再三斟酌,他决定调整方向,用镜头记录美国疫情。

也正是这个决定,让他第一次尝到了“翻车”的滋味。

那时候美国疫情正肆虐,郭杰瑞戴上口罩,和他的摄影师朋友,拿着一部手机奔走在纽约街头,真实记录美国疫情期间的防疫体系、医疗状况和民生体验。

2020年3月末的一天,郭杰瑞和央视连线,实地探访纽约中心公园。

自媒体差评道歉,差评 自媒体_

郭杰瑞介绍,美国正在中央公园建设“方舱医院”。

但是医院建成后只有68个床位用来收治新冠重症病人,轻症患者只能回家自行治疗。

美国医院的口罩和呼吸机严重短缺的问题,没有得到及时解决。

如果不幸患上新冠肺炎,在美国医治,没有医疗保险的话,费用会相当高昂。

但疫情大爆发的背景下,很多人都因失去工作而没有医疗保险。

自费治疗的状况,可想而知。

连线间,一个没有戴口罩的美国男人,嬉笑着骑车从郭杰瑞身边走过。

他引导镜头,环顾四周,无奈地说,“美国疫情那么严重,街上的行人依然不戴口罩。”

这出于对家乡关心的客观记录,却触碰到他们脆弱的神经。

美国媒体和网友开始对郭杰瑞口诛笔伐,首当其冲的就是《纽约日报》。

自媒体差评道歉,差评 自媒体_

对此,郭杰瑞既遗憾,又伤心。

遗憾的是,他的客观呈现,在美国媒体眼中,变成了曲意逢迎。

伤心的是,他在一直信任的美国媒体和网友口中,成为了被洗N的工具人和走G。

不过,也正因为这件事,让郭杰瑞看到了他们看待世界的狂妄自大。

正如他回到中国后,在一次采访中说的那样:

“如果美国没有办法控制疫情,那么所有国家都没有办法控制住疫情。

如果说中国控制住,那么一定是假的。”

自媒体差评道歉,差评 自媒体_

部分中国网友,看到郭杰瑞一门心思地赞美中国,不禁提出质疑:

这个美国小伙,是真的热爱中国,还是因为在拍摄短视频的过程中,摸索出了财富密码;

想以这样的姿态,保住头部网红的位置,继续在中国捞金?

了解到郭杰瑞的家庭背景,就能发现,他完全不需要这样。

他本就是一个学识在线的富二代。

自媒体差评道歉,差评 自媒体_

怀揣中国梦的学霸男孩

郭杰瑞1991年出生在纽约。

据了解,他的妈妈和星巴克老板是同学,他的表哥是一位毕业于哈佛大学的优秀律师。

家族的良好基因,除了让他入读美国常青藤名校查尔斯顿大学之外,还给了他富足优渥的生活。

但这个富二代的童年,却没有和其他大部分美国小孩一样,沉溺在迪士尼的童话中。

自媒体差评道歉,差评 自媒体_

郭杰瑞说,他儿时对于中国最早的印象,来自于班级里转学来的中国学生。

年幼的他,看见同学熟练地用着两根小木棍,吃包子、饺子还有白花花的米饭,既新鲜又好奇。

内心也对中国这个东方古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于是,他深陷在中国电影中无法自拔,《猛龙过江》《卧虎藏龙》《一个都不能少》都曾是他的心头好。

和大部分对中国感兴趣的外国人一样,那时候的小杰瑞认为,中国的样子就是数不尽的山村乡野,中国人都会点功夫。

上大学之后,随着知识和眼界的打开,郭杰瑞开始对中国的固有印象产生怀疑。

探寻中国的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逐渐成为萦绕在他心头一个挥之不去的愿望。

于是,在2010年,郭杰瑞以交换生的身份来到台湾,这也是他第一次踏上中国的土地。

这里的一切都让郭杰瑞兴奋不已。但同时,他也发现了两国之间的文化差异。

一天,一位中国教授请郭杰瑞吃早餐,这个在中国师生关系里再寻常不过的举动,却让他感动不已。

他说,“在美国,是没有老师拿自己的钱请学生吃饭的。”

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和不同于美国的文化,吸引着郭杰瑞。

交流结束回到美国之后,他不仅换了专业,还开始学习关于中国文化的相关课程。

虽然郭杰瑞从书本中,知道了中国的名著典籍,了解到孔孟之道。

但是短暂的台湾之行早已在他的心中埋下渴望的种子,他想去中国广袤的土地上,感受风土人情。

大学毕业那年,他回到家族企业工作。

自媒体差评道歉,差评 自媒体_

由于业务需要,经常世界各地飞,对比之下发现,他好像对中国情有独钟。

和家人商量下,2017年,他开始往返于中美两国,拍摄短视频。

正所谓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

这袅袅的烟火气,最能体现老百姓的生活和背后的中国文化。

郭杰瑞最初的短视频,也锁定于此。他主要通过拍摄中国美食,来揭示中美两国的文化差异。

他会出现在凌晨两点的上海街头,一边打卡美食,一边对比中美的夜宵文化。

也会在美国品尝葱油饼,吐槽做得像披萨。

甚至他还会在端午节之际,参与南北粽子的甜咸之争。

他的视频,从来不靠道听途说,也不惨杂个人意见。

而是用亲身经历,客观呈现,大部分视频在社交平台上,都超过了百万的播放量。

收获这么多中国网友的支持和喜爱,让郭杰瑞越拍越起劲儿。

2019年3月,郭杰瑞一行前往云南,探究当地的美食和人文。

没想到,这一去,居然让他动起了创业的心思。

自媒体差评道歉,差评 自媒体_

被迫创业的当红博主

众所周知,云南普洱,一向以茶叶闻名。

其实,普洱的咖啡品质也相当上乘。

但奇怪的是,郭杰瑞并没有在市场上看到公然售卖的云南咖啡。

只是在普洱的星巴克,看到了贴着星巴克logo的云南本土咖啡。

当地咖农和郭杰瑞无奈地说,普洱当地产的咖啡豆品质很好,备受国际大厂商的青睐。

比如,星巴克在当地的咖啡农场就有专属的种植基地,每年会收购几十万吨咖啡豆,用于出口。

但是产品包装上,从来不提及云南咖啡的名头。

哪有产品甘愿一辈子做贴牌,不能拥有自己的姓名。

但奈何,朴实的咖农,只知道种植咖啡,有人买就卖,并不知道推广宣传的重要性。

也不知道,因为缺少品牌声音,他们的咖啡经常以很低的价格出售。

看到咖农艰苦的生活环境和高品质的咖啡豆,善良的郭杰瑞想要借助自己的影响力来帮助他们。

自媒体差评道歉,差评 自媒体_

到底怎么帮呢?

从云南回来之后,他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拍个视频宣传一下固然简单,但是治标不治本。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有一定了解的郭杰瑞明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

经过半年无数次的越洋会议,无数个通宵的探讨和味道测试,郭杰瑞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

他要创业,在云南创立自己的咖啡公司,带领咖农一起卖咖啡,奔小康。

最重要一点,他要让云南咖啡拥有自己的姓名。

2019年9月,Fibo咖啡公司应运而生。

同年底,郭杰瑞带着他的云南咖啡回到美国,忙着为咖啡找销路。

在和纽约最好的咖啡烘焙工厂达成合作后,Fibo咖啡也在国内上架售卖。

但是,没想到,在国内第一轮线上销售,就收到了差评。

郭杰瑞拉着云南工厂的厂长,逐个给客户打电话,了解差评原因并道歉。

郭杰瑞的真诚,不仅换来了客户的谅解,也让不少他的粉丝客户表示,愿意陪伴这个项目成长,继续支持他。

影响力这么大,粉丝基础这么牢固,郭杰瑞有没有想过,签约一个大平台,培育出更大的财富商机呢?

并没有。

郭杰瑞直言,过度商业化从来不是他的目的。

他还要继续充当文化使者,用视频给中国人介绍美国,让美国人更懂中国。

他也凭借一贯“不进行劝服,只摆事实”的拍摄风格,得到越来越多网友的支持与认可。

在网友的期待下,他的视频从最初的美食领域,拓展到教育、医疗和科技领域。

从2010年第一次来中国,郭杰瑞肉眼可见中国的飞速发展和进步。

郭杰瑞坦言,他拍摄中国的这些优势,并不是要一味地赞美别国。

自媒体差评道歉,差评 自媒体_

他只是希望自己的国家可以正视并接纳他国的进步,放掉不必要的高傲,将自己的国家建设得越来越好。

他认为,这是他做视频的初衷,和义无反顾的使命。

这不,疫情平稳之后,他又开始拍摄新的系列视频。

自媒体差评道歉,差评 自媒体_

用镜头促进世界合作的郭杰瑞

2022年5月,郭杰瑞决定拍摄一些在美国很厉害的中国企业,探究它们的经营现状,以及对于美国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

他走访的第一家企业,是我国某国产手机位于硅谷的研究所。

自媒体差评道歉,差评 自媒体_

我们脑海中研究所的样子,应该是严肃压抑的氛围,所有人都在写写算算。

但这家研究所却欢乐跳脱,特别是那大湾区等级水平的员工餐,让郭杰瑞都忍不住想来工作。

工作日的中午,居然可以在食堂吃到啤酒炸鸡。

一整面墙的零食柜,塞满了琳琅满目的小吃。

下午一点,员工不是在健身房快乐锻炼,就是在草地上踢足球。

如果你认为在这工作很轻松,那就大错特错了。

这里的员工,清一色是国际顶尖学府的博士,随随便便一个人就能拿出20多个专利。

除了这些基础硬件,小物体建模、磁吸智能眼镜、AR交互技术,员工们也是信手拈来。

问到为什么要来美国硅谷设立办公室,研究所负责人说:

硅谷集中了全世界大量的精英,在这里设立办公室,就是为了走进他们,吸纳两国人才,携手推动科技进步。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

团队内的工程师,不论国籍,都在为了研发新的科技,亲密协作。

这次走访,也让郭杰瑞看到了“中国研发”的力量。

告别了硅谷研究所,郭杰瑞的镜头又转到中车在美国的工厂。

如果说,硅谷研究所是顶尖大神们对于人类进步的探索,那么中车则是普通民众对于生活基础设施的共同建设。

车间内地铁车厢的外壳,从大洋彼岸的中国长春运来。

自媒体差评道歉,差评 自媒体_

这些车厢外壳,安装上LED屏、椅子、灯、轮胎等零部件之后,就会销往波士顿、洛杉矶、费城等城市投入使用。

据中车的美国工作人员透露,工厂一共有400多名员工。

大多数没有顶尖的学历,没有亮眼的工作背景。

比如,有的人曾在仓库工作,有的人只做过服务生。

但他们在中车,都能够通过自己的双手,为家人带来美好的生活。

中车特意派来中方的技术人员,从如何一步一步组装部件开始,耐心地培训这些员工。

在工作中,他们跨越语言障碍,打破种族壁垒,分工协作。

工作之余,他们则成为了很好的朋友。

在车间参观的郭杰瑞,刚好碰到中方技术人员Danny,于是忍不住发问:“你喜欢在美国工作吗?”

Danny不假思索地回答,“当然喜欢啊,我很开心。因为在这里,我有很多的朋友。

我们一起工作,一起吃饭,一起打篮球。我认为,中国和美国,可以很好的在一起合作。”

在中车工作,幸福指数高的不只是中国人,其他种族或国家的员工也是一样。

一个西班牙裔的员工,看到郭杰瑞,忍不住打开了话匣子。

“我们这有西班牙裔、中国人和美国人。

我们工作起来是不分种族的,因为我们团结在一起,是为了社区,为了家人,去制造车厢,我们一定要做到最好。”

可见,这些曾经学历和履历不占优势的人,在装配零件的工作中,找到了工作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

原来他们也可以为社会的进步做点事情。

当然,除了这份责任感和使命感,让他们倍感幸福的,还有超过市场水平的收入。

在这里,一个普通员工一年至少可以赚到5万美元,除此之外,还会有季度奖等额外奖励,这是其他公司没有的。

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的双重富足,给足了员工安全感,让他们愿意支持和陪伴中车工厂,持续良好经营下去。

虽然美国的工人和乘客,都很支持中车工厂,但美国媒体却一直在散播不和谐的声音。

他们说,车厢里的摄像头是用来监视美国人的生活。

自媒体差评道歉,差评 自媒体_

这样的无稽之谈显得格外荒谬。

事实上,车厢的摄像头仅仅用于正常的安防,以便于司机和交通局及时掌握列车和乘客的安全状况。

中国有句古话说得好,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中车美工工厂员工的工作感受就是对这个谣言最好的回击。

他们很感谢中车带来的技术和工作机会,能够帮助他们的生活水平提升。

只有尊重别人的文化,才能更好地理解别人。

郭杰瑞用他的镜头告诉那些不了解中国的美国媒体和网友,中华民族的包容并蓄,有容乃大。

他常说,“我们可能真的不一样,但我们都是人,我们都有一样的需求。”

的确,作为世界公民,作为地球村的一份子,我们有共同的需求,那就是:打破壁垒,和平共荣。

作者:朱小畅&熙莫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imeiti6.com/7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