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 美食 自媒体,上海美食文章_

俞菱,是上海的一位媒体人,2014年底开始创业做自媒体“跟俞菱逛马路”之前,在传统媒体《上海壹周》工作了长达14年时间,凭借自己的努力从初出茅庐的记者,成为了时尚版总监,由她主持的逛街街拍版一直是很吸引人眼球的名牌栏目。

如今,“跟俞菱逛马路”公众号也十分成功,除了大家口口相传的好口碑外,阅读量突破十万也是常有的事。在被问及如何看待自己的转型时,俞菱说:“我认为自己不存在转型的问题,从报纸到新媒体,我一直在做一件事。

上海 美食 自媒体,上海美食文章_

2000年,俞菱从上海戏剧学院戏文系大学毕业后,进入《上海壹周》工作,她当时的老板是后来辞职创办了“一条”的徐沪生。那时的《上海壹周》是上海最小资的一份周报,是文艺青年的最爱。

“刚进报社,我的工作主要是两项,一个是发现上海马路上的特色小店,另一个是寻找上海的时尚讯息”,俞菱说道:“这两项工作是可以相互协调辅助的,在报道世界顶级品牌陆续进驻上海这一时代浪潮的同时,用看待时尚的眼光挑选上海小店。”

也是从这里,开始了俞菱和上海小店延续了22年的故事。

2003年,俞菱关于上海小店的第一本书《上海小店物语》出版,集结了她三年间采访过的100家上海小店,如今回忆起来,俞菱说道:“书里的100家小店,现在只剩下1家了,是陕西南路上一家开了20多年的服装店。” 这一年,也是《上海壹周》的高光时刻,与外滩、金茂大厦一起作为“上海标志”入选“最爱上海的一百个理由”。

2010年,上海世博会召开,参观人数超过7300万,这一年,出版社联系到俞菱,想要对她的书《最不能错过的上海小店》进行再版。那时互联网购物还没有普及,前来上海的游客们拿着俞菱的书,找到里面的小店,一家家打卡。俞菱表示,那是上海小店最好的时候。如今看来,那时也是传统媒体的好时候。

不久后,经过了十几年发展的互联网商业逐步显示出自己的威力,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实现普及,在此影响下,纸媒逐步衰落。据清华大学传媒蓝皮书课题组报告数据显示,2013年左右报刊行业经营进入断崖式下行阶段,短短数年间,报纸广告收入跌得只剩下2011年的15.7%。2015年9月,《上海壹周》发布休刊通知:自2015年11月份起休刊。

随着《上海壹周》的休刊,俞菱也失业了,她开始思考自己随后可以做什么。“报社关门,我也失业了。我不知道自己会做什么、能做什么,14年的工作中,好像每天都在走上海小店、只会写上海小店。我开始考虑做自己的微信公众号‘跟俞菱逛马路’,在我看来,我做的内容没有变化,只是换了一种形式、换了一个平台,继续支持上海小店”,俞菱说道:“我感觉自己只会做这件事,我就想要把这件事情做好”。

从传统媒体到互联网新媒体,传播介质变了,舞台也更大了。头两年,俞菱邀请到100位明星嘉宾一起逛了上海的100条马路,和超模秦舒培逛了复兴西路,和演员童蕾逛了公平路……“她们是纯公益地参与到逛马路中,给小店带去人气和流量的”,俞菱表示:“我自己没有钱,也不能向小店伸手,明星大牌都得自己打车来,自己付车费,不论她前来的路途有多远。”

上海 美食 自媒体,上海美食文章_

2015年6月2日,俞菱和小伙伴发起“世界逛马路日”活动,她认为人和人之间需要面对面交流,而马路是最好的场所。她的这一想法得到了半岛酒店的肯定和支持。2016年开始连续四年,半岛酒店把自己最好的舞台——直升飞机停机坪拿出来,免费供“世界逛马路日”活动作为开幕场地使用。这一舞台位于苏州河黄浦江的汇合口,站在这里往远处看,上海仿佛一副历史长卷在眼前展开。

“你的左手边是外滩现存最早的建筑——外滩源壹号,建造于1872年,往前走过1907年建造的外白渡桥,你就可以看到原来的百老汇大厦,现在叫做上海大厦,这是当时上海最高的建筑。它的对面是礼查饭店,再往前走就是万国建筑群……”俞菱在第二届“世界逛马路日”活动上向大家一一道来。

2019年1月26日的推文《抢救上海小店》,是俞菱创业以来的第一个小高潮,文章发布后4小时,阅读量突破10万,后续更是以接近百万的流量成为爆文,风靡一时。也是从这一天开始,“抢救上海小店”成为公众关注的话题,很块,各大机构媒体陆续发声“没有这些小店,上海也就不能成为上海了”。

在俞菱看来,伴随着大型商超的建成,小店面临的地租越来越高、人力成本也越来越高。互联网购物的兴起,更是促使小店客流量不断减少。“偶尔会有读者留言向我们询问摆摊的店家去了哪里”,俞菱表示:“这个世界是这样,走着走着,有些朋友就走丢了。”

2020年,俞菱发起“世界的市集”线上活动,大家可以通过线上方式购买店里的货品,帮助小店度过难关。今年,俞菱又策划推出“抢救上海小店课题组”,在公众号发文关注上海小店的真实状况,通过视频号进行直播,带大家走进一家家有特色的小店,邀请大家前来享受美食、购买衣服。

虽然文章阅读数、视频观看量很高,但俞菱表示自己目前的抢救计划并不成功,“阅读量不代表成功抢救了小店,呼吁更多人加入进来。诸多的难处,都是小店在默默承担,上海的烟火气少不了他们”,俞菱说道:“小店代表了一座城市的心肠、爱与记忆,我们生命中很多温暖的记忆,是小店带给我们的”。

从传统纸媒到新媒体,无论传播的方式怎么变,优质的内容都是有市场的,俞菱表示:“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坚持去做,这是最重要的。不管是怎样的媒介,不管是怎样的工具让你去使用,要明白自己想要做的是什么,自己的使命是什么。”关注上海小店是俞菱喜欢做的,不管是在传统媒体,还是后来做自媒体,这件事,一直没有变。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imeiti6.com/7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