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名人的锅,熬自己的汤有些人为了流量,真的是“拼”了

如果有人问我:“在自媒体创作过程中,是否可以为了流量而不要脸?”

我只会说:“人要脸,树要皮;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这是一个真正热爱写作的理想主义者最后的倔强。


以前经常听人家说,玩自媒体可以赚流量,可我却不懂赚流量是什么意思。

当时我对流量的理解十分有限,只知道我们在没有WIFI的情况下,要用手机上网的话,那就要开通流量。

如果流量用完了,就得花钱向运营商买。

也就是说,我们上网玩自媒体,不是要消耗流量吗?

能够赚到流量的,不是只有运营商吗?

直到我玩了头条之后才明白,所谓的赚流量,原来就是你创作的内容有人看了,自媒体平台就给你相应的钱。

借名人的锅,熬自己的汤有些人为了流量,真的是“拼”了

今日头条

你创作的内容,被人看得越多,平台给的钱就越多。

原来如此,怪不得经常听说“博眼球,赚流量”了。

人一旦受到利益的驱使,那就难免会动心,然后去钻营。

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是也。

于是,为了“博眼球,赚流量”,投机取巧的有之,胡编乱造的有之,耸人听闻的有之,抄袭洗稿的有之,打擦边球的有之……

总之,“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大家都在绞尽脑汁、挖空心思地引人注目。

争名逐利,当然无可厚非。

然而,“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我们不能为了赚钱而不择手段。

最起码,你不能违反法律和平台规范,否则非但赚不到钱,反而会遭受处罚。

因此,即使你再想“博眼球,赚流量”,也不能违法和犯规。

借名人的锅,熬自己的汤有些人为了流量,真的是“拼”了

今日头条社区规范

但事实上,有些人为了那点蝇头小利,宁愿不爱惜羽毛。

比如,炮制一些似是而非的“金句”,然后把它们安在名人名家的头上——这可真的是“拼”了啊。

这种以不正当手段,碰瓷名人名家的现象,我最近在头条上就刷到了几例。

如果我没猜错的话,那么你肯定也看到过这么一段话:

婚姻本来就是一场合作,其实你没有必要弄成爱情的样子,记住了,爱会消失。底层男人为了续香火,中层男人为了找帮手,上层男人为了找强队友,渣男就是要你扶贫。

我最开始看到这段话,是一个认证为“情感作家”的黄V发的微头条——以书页图片的形式——看起来很逼真,署名是“莫言”。

借名人的锅,熬自己的汤有些人为了流量,真的是“拼”了

某情感作家微头条

我当时就很疑惑:这话真出自于莫言之口吗?怎么这么像网络毒鸡汤呢?

于是,将它截图保存下来了,以便日后查证。

不成想,没多久我又刷到了这段话。

这次,是一个认证为“国家二级婚姻家庭咨询师”的黄V发的微头条,其形式和内容跟某“情感作家”发的完全相同,区别仅在于署名变成了“贾平凹”。

借名人的锅,熬自己的汤有些人为了流量,真的是“拼”了

某婚姻家庭咨询师微头条

此时,我几乎可以确定,这段话其实既不是莫言说的,也不是贾平凹说的,而是某个不知名的网友为蹭流量而熬的鸡汤。

由于这碗鸡汤的确令人上头,容易吸引眼球,因此便被这两位黄V不加求证地转贴在自己的账号里了——也不管它有没有毒,就一口闷了。

无独有偶,这种借名人的锅,熬自己的汤的行为,我今天又刷到一例。

一位网友在其文章中写了这么一段话:

其实,鲁迅先生在短篇小说《长明灯》中,写过这么一句话:“当浑浊成为常态,清白就是一种罪。”

借名人的锅,熬自己的汤有些人为了流量,真的是“拼”了

某网友文章截图

直觉告诉我,“当浑浊成为常态,清白就是一种罪”,这种网络语录体“金句”——鸡汤,怎么看都不像鲁迅先生的口吻。

而且,《长明灯》我看过不止一遍,但是对这句话毫无印象。

不过,为了证实这句话绝非鲁迅先生所说,我还是立即从书柜里拿出《彷徨》,找到《长明灯》,又认真读了一遍。

借名人的锅,熬自己的汤有些人为了流量,真的是“拼”了

鲁迅《彷徨》

皇天在上,后土在下,我可以对着鲁迅先生的画像起誓,鲁迅先生在《长明灯》中,绝对没有“写过这么一句话”!

由此可见,在自媒体平台上,通过碰瓷名人名家而博眼球的行为,已有泛滥成灾之势。

对此,人们非但不以为耻,反而司空见惯、习以为常了。

为了流量,便视廉耻为粪土。

悲乎?幸乎?

为什么会这样?

我想,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或许可以从互联网创投品牌营销师孙洪鹤的这段话中得到一定的启发:

把一切关系都看成商业的行为,就变得简单轻松了!没有关系就没有义务!跟对方没有关系却强行的承担不是你角色下的义务,其实就是一种讨厌行为啊!

……什么叫做优质?粉丝喜欢的就是优质,智能化大数据推荐的就是优质,这现在就是一个事实嘛!所以把自媒体当成一个需求化的市场来营销,你的心情就完全放松了!不要试图去拯救或改变别人,大家需要(的)是情绪上的开心,而绝非灵魂深处的自虐与反思……

借名人的锅,熬自己的汤有些人为了流量,真的是“拼”了

孙洪鹤微头条

平心而论,孙洪鹤这些话,虽然让人心里很不舒服,但也的确是“一个事实”。

然而,我还是真心觉得,这“一个事实”,终究是一个扭曲的事实,是一个不应该存在的事实。

因为它虽然合情,但不合理。

难道所有的市场需求,我们都应该去迎合吗?

难道为了达到目的,我们就可以不择手段吗?

难道为了“博眼球,赚流量”,我们就可以不顾廉耻吗?

说实话,我难以接受孙洪鹤揭露的这个事实。

我还是固执地认为,我们在互联网平台上公开发布的内容,不应该完全迎合大数据对“优质内容”的定义,而应该承载着一定的人文主义精神和价值。

心怀理想、听从内心而写作,不是要“试图去拯救或改变别人”,而是要对红尘俗世中迷茫的自我进行救赎。

借名人的锅,熬自己的汤有些人为了流量,真的是“拼”了

写作者

当然,如果自己所追求的人文主义精神和价值,能够意外“拯救或改变别人”,那么又何尝不是一件功德?

因此,如果有人问我:“在自媒体创作过程中,是否可以为了流量而不要脸?”

我只会说:“人要脸,树要皮;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这是一个真正热爱写作的理想主义者最后的倔强。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imeiti6.com/623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