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包括自媒体吗,互联网与自媒体有什么区别?

我想看到这样一个标题,很多人不免会有一些疑问:“这摆地摊跟互联网自媒体怎么会攒在一块儿”?这两个事情怎么看都好像是风牛马不相及的两件事。好了,我就不卖关子了,我先把今天在这篇文章里要阐述的观点摆出来,摆地摊就是等于互联网自媒体。

首先我要声明的是,我既没有既没有刻意贬低摆地摊的意思,也没有去讽刺互联网新媒体的意味。

中国的改革开放到现在已经有45年了,期间不知道创造了多少财富神话。当然,准确地讲是整个社会经历了好几次财富的再分配的过程。而当下最红火的财富再分配的风口莫莫过于互联网新媒体经济了。今天我们在互联网新媒体上可以看到卖口红的李佳琪、带货的薇娅,做知识付费的罗永浩,无一不是创造了财富的神话。当然,还有千千万万的普通人也在其中分到了一杯羹。

想必很多读者都听过,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这句话。从学术的角度来讲,这句话代表了自然界及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当然,中国的社会发展也不能置身其外,也必须要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

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还处在纯粹的计划经济时代。在那个年代,如果当时的年轻人能够进入一些大中型的国有工矿企业,成为一名正式工人,或者说能够成为“八大员”,那可真的是很有面子的一件事,简直可以说是祖坟上冒了烟。我老丈人就是这种情况,上世纪70年代有幸遇上了当时的招工政策,直接从农村招工进了一家省会城市的大中型机械工厂当工人,直接轰动了整个村,成为了“全村的希望”,连我的丈母娘当时还没有结婚正和我老丈人在处对象,在村里走路都是抬头挺胸的。

可反观在当时那个年代,还有这么一群年轻人,大多生于50年代和60年代初。由于当时的知情返城政策以及城市青年待业政策等种种因素的影响,他们一时半会儿还无法进入体制内工作,哪怕是街道小集体企业也没有办法进去。所以在那个时候,对这个群体有一个称呼,叫做城市待业青年。当然,这个称呼其实并不是那么光荣,甚至成为了懒、穷、害的代名词,甚至于这个群体一度成为了当时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但也是在这群年轻人中,有那么一部分人并没有向现实低头,他们响应国家的号召,当然,当然也有很多是出于无奈被迫。他们摆起了地摊,摆地摊这种事在今天来讲并没有什么。就像在去年的疫情过后,各级政府还积极鼓励年轻人们去摆摊,以度时艰。可在当时那个年代,那个环境下,那个推崇铁饭碗的计划经济时代,摆地摊无疑就是一个异类的存在。

只有没有工作的人,没有正式工作的人才会去摆地摊,社会地位是极其低下的。以至于在那个时代,如果谁家里要是出了这么一位摆地摊的人,那他的家人,他的父母走在街上都是要低着头走路的。可以说是家里老人挠头,亲戚朋友嫌弃,街坊邻居笑话。可想而知,当时能够迈出那一步去摆地摊的年轻人,心里是承受着多么大的压力与痛苦[流泪]。

我的父亲在80年代初也是其中的一员。听我妈说那时家里面不宽裕,我父亲又是老大,还有几个叔叔和姑姑都还在读书,还要养活我的爷爷奶奶,因为他们没有正式工作,都是农民,没有收入,日子过得可想而知。所以为了补贴家用,当年我的父亲曾偷偷摸摸地倒卖过邓丽君的磁带,后来听我妈说,结果把厂里的车间主任、党委书记、保卫科全招来了,说我爸不安心生产,结果我爸被贴了大字报,这好歹也是到了80年代初啊。

正所谓30年河东30年河西,社会发展到如今,看看我们身边那些已经上了点年纪,大多数已到花甲之年,身价从几亿到几千亿的商界大佬们,有几个不是当年从摆地摊拼出来的?曹德旺、宗庆后等等,无一不是。去年的一部热播电视剧“鸡毛飞上天”道尽这些前辈们当年创业的坎坷辛酸,当然他们也为当年的辛酸付出得到了丰厚的回报,名利双收。反观那些当年嘲笑这些摆地摊,对这些摆地摊青年嗤之以鼻的那些体制内的青年,又有多少被淹没在了90年代初那场下岗大潮中而最终生计无着。

时间的车轮滚滚向前,转眼来到了21世纪,最大的八零后也大学毕业了。这些当年被形容为根本没有吃过苦的一代,垮掉的一代,没用的一代的年轻人,在老一辈人的眼里,最好的出路莫过于读个好大学,选个好专业,即使考不上公务员,能够凭着一纸文凭进入到一些外资企业做个白领,那也是一件很风光的事情,领着月薪几千块钱,20年前的几千月薪已经不低了,也是一件让自己和家人比较有面子的事情。

可就在21世纪初的20年前,同样也有这样一批年轻人,他们没有关系或背景进入到体制内,但他们同样想要出人头地,振翅高飞。

这一群年轻人他们毅然纵身跳入了商海,但是与他们父辈不同的是,这一代年轻人的知识文化水平普遍比他们的父辈要高许多,他们当中有很多人,抓住了互联网风口这个机会,最终成就了一番事业。而在20年前搞互联网这件事在在很多人眼里就是不务正业的代名词,是让很多人特别是让父辈的人无法理解的一件事情,搞互联网甚至搞网络游戏,怎么能算是一份正经工作呢?简直就是瞎胡闹嘛!

但是让人大跌眼镜的是,20年后的今天,以某团、某节、某多等为典型代表的互联网头部企业,几乎就是革了传统实体商业的命。你再看看这些巨头的创始人,哪一个不是八零后的年轻人?当然,这些是金字塔尖的,说一个我身边真实的草根逆袭案例。

我老婆的一个闺蜜,八零年生人。家庭背景一般,长相一般,学历一般,总之几乎她身上的一切都一般,结婚后在家里做了七八年的全职太太,相夫教子。可就在15、16年短短两年,借此某信平台的等自媒体平台的爆发,开始做网络平台团购。经过短短两三年,就挣了好几套房,你要知道,我所身处的城市好歹也是省会级城市,房价可不便宜。可我们再来反观一下20年前那些嘲笑做互联网的人、做微商,做某信团购的人。那些凭着一纸大学文凭去到一些外资企业做白领的八零后们,又有多少,当下正在经历着35岁后的尴尬危机,重蹈着他们父辈下岗裁员被裁的悲剧[流泪]?

时间的车轮继续前进,让我们来到2016年。为什么是2016年呢?因为就在这一年的前后,各路的新媒体、互联网新媒体诸如头条、抖音网易等等,都开始了不同程度的爆发。以某音为例,不知带给了多少草根逆袭的机会,所以才有了像李佳琪、薇娅、大蓝等等。当然,自媒体互联网所带来的财富远不止于此,可又有多少人把那些站在街头做直播的九零后、零零后们当做神经病一样的来看待。

而此时在当下,我们最后再来反观一下那些还在死守的传统门店、实体经济的从业者们,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王小二过年一如一年不如一年。

在此,我又要声明的是,并不是说只要搭上了互联网新媒体经济就一定能够飞黄腾达,也并不是说从事传统的门店实体生意就一定会一败涂地。

我想表达的只是,无论当年我们的父辈摆地摊也好,还是20年前去从事互联网相关工作的八零后们也好,还有现如今的九五后、零零后们抓住了自媒体经济的风口也罢,其实本质上都是一样的,都是一次社会财富再分配的变革过程。

老话说,30年河东30年河西。但如今的社会变化太快,可以说是三年河东三年河西,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如果我们不学习,不与时俱进,不提高自己,不接受新生的事物,就算再来100次这样的社会财富的变革又如何?

拒绝改变,你依旧是生活在贫苦哀怨之中,最终也只剩下了悲恨与哀叹。最终也只能是轻叹一声,把一切都归于命运不公吧。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imeiti6.com/60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