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平台算法推荐,自媒体平台的推荐机制_

这篇文章是我本人通过与多家平台的高级算法工程师、运营负责人以及审核人员深入交流,之后结合工作实践形成的经验总结,希望新媒体运营人员能够通过本文对新一代自媒体有更深入的认识。第一篇,先谈算法的审核机制。

一、这内容别人发没事,我们为何不行?

运营好算法推荐机制下的自媒体,首先要应对好机器自动识别时的限流以及误判。

机器审核的维度,包括政治维度、违法违规维度、少儿不宜维度、色情低俗维度、广告营销维度等等。

机器的评判,是算法模型之下的,是生硬没有思考的,是会误伤的。比如,你在内容里提到了某个知名企业的名称、某个知名产品,某个政治人物或者某个大单位,可能就被限流了。

“你看看某某账号,人家写XXXX这些,就没限流啊,而且流量很高。”

想解开这个惑,就要了解算法的分层识别机制。

先说用户分层。对自媒体账号区分不同属性、等级,这是算法基本逻辑之一。不同属性、等级的账号,权重不同,权重的背后就是流量扶持程度、审核宽松程度等多个方面的不同。这就是为什么一些内容媒体号发了就有流量,你发就限流。

而这也是给自媒体账号做认证的价值,以及和平台运营能够建立有效良好沟通机制的重要性。

再说通过行为+内容进行识别分层。大号,假设每天也在发那些类似于“广告营销”的内容,但机器会在用户分层后,通过行为+内容进行识别,且这种识别非常精细化,严格保障不因为“误伤”而伤害大号号主的感情。

实践中,如何保障大号不被“误伤”,将重要的资源维护好,是平台的一项重要工作。有的平台,对申诉量是有考核的,要求不能处罚错。有的平台可以做到被重点维护的账号的“误伤率”在0.05%以下。

小号的“广告营销”内容,平台审核严格。但算法逻辑不变,也一样是行为+内容进行识别,比如识别这些账号的主体是特定的人还是网络营销组织,识别账号发布的条数、文本内容等等。

二、新账号的脆弱性

账号在新号期“脆弱值”最高,内容上必须全方位注意,严格避免被机器“误伤”。

算法机制的自媒体平台,往往会给新号一个“评估期”。比如头条号,前10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未来的账号权重,第11条到第20条内容也对账号权重有一定影响。

所以经常出现的情况是:一开始账号运营好了,之后“怎么发怎么有”。但一开始如果没运营好,之后“怎么发怎么没有”。

所以账号认证很重要,可以提升账号权重。而一上来就冒失冲动地大发“软文”,很可能咔咔咔几下子账号就流量受限没有回旋余地了。

账号名称,也会影响到平台对你的“关注度”。如果名称触碰到了某个系统敏感词,会经常被机器“关照”到的。

三、面对机器学习,“变异文本”对抗无用

为了留下联系方式而不被限流,一些人抱着侥幸心理,试图通过图片、视频、直播等方式逃避监管,实际上这些都很容易被机器识别出来。

还有一些人会采用其他规避方式,比如使用音近形近语意近的字替换关键字等,甚至使上了日文汉字,要么就是在文字之间加入标点符号等。

只能说,这些做法只能暂时性的逃避监管,但时间长了仍然会被机器察觉,不是长久之计。

对于算法工程师来说,这些叫做“文本垃圾变异”,属于黑灰产的强烈对抗行为。

因为算法不是死的,是随着现实情况的变化而动态调整的。运营人员、审核人员和技术人员,其中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发现异常、制订策略,做出新的算法模型。

这里也涉及到机器学习。数据沉淀一直在进行,达到一定程度后确定模型,做出A=B的数据识别,完善内容监控。

如果说自媒体号是“人”,那平台就是这些账号的“上帝”。与天“对抗”,显然没戏。

四、“营销号矩阵”识别机制

除了对内容的识别能力,算法还有对运营人的识别能力。对一些打造矩阵号的律所来说,了解这些非常重要。

目前,无论是抖音头条号还是微博微信公号等等,算法工程师在技术上完全可以实现对一个自媒体矩阵的关联度识别,对于算法工程师来说,这叫“团伙挖掘”。

比如,这些账号经常在同一个IP之下发布内容,账号的内容存在强关联性,甚至手机号之间存在某种关联,都是判定“团伙”的依据。

如果平台判定某些账号是“一伙的”,那么即使只有某些账号严重违规,另一些账号并没有严重违规,也有被“一锅端”全部封号的可能性。现实中,平台是经常这样做的。

而且,即使注销了这些限流账号,如果仍用此前绑定的手机号开新号,这些新号也很可能会一上来就被打上营销号的标签。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imeiti6.com/434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