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是一本泛黄的日记……”
“我是一个有着30年阅历的铁夹子……”
“我是一张跨世纪的警官证……”
……
这些不起眼的“它们”,带我们一起走进旧时光,聆听老党员们曾经的岁月故事。
泛黄的日记本
“我是一本泛黄的日记,我的主人曾在哈尔滨铁路公安局哈尔滨公安处双城北站派出所工作,他叫张金平,2021年退休,大家都亲切叫他张叔。”

张叔有写日记的习惯,厚厚的工作日记,按照年份被整齐摆放在抽屉里。我的边角被岁月磨得发皱,张叔说他的全部时光好像都被“安顿”在这里。
张叔,父母为其取名金平,期许动荡的岁月中,张叔能够平稳安乐,寄托了父母最朴实的爱。时光轮转中,张叔也把最深沉的爱给了女儿。虽然忙碌的公安工作,让张叔不能按时回家,陪伴女儿的时间就更少,对女儿的亏欠
就转转化成了一段文字:“我缺席了女儿太多的成长,不知道她何时学会骑车,也不知道女儿何时一夜长大……”“姑娘,请记住爸爸一直都在,我真的很爱你,作为一名党员我相信你能理解我的选择。”
翻看一页页文字,张叔无论是身为一名军人,还是成为一名铁路警察,岗位变换,初心不变,好像嘀嗒嘀嗒的钟表,一圈一圈又转回原点。
(作者:高跃 哈尔滨铁路公安局哈尔滨公安处)
丁大爷的铁夹子
“我是一个有着30年阅历的铁夹子。曾经的棱角被磨得光滑、底漆早已看不出本来的颜色、身体内的螺丝也慢慢生锈。但我每天都‘吱嘎、吱嘎’工作着,我的主人是哈尔滨铁路公安局海拉尔公安处民警张天宇,他在报纸上看到好文章,总是剪下来,收藏在我的‘怀抱’里。”

我有时候也会怀念起我的第一个主人,他是我现在小主人的师傅,退休的老党员丁庆东,大家都叫他丁大爷。1992年,31岁的丁庆东背上行囊,成了伊敏火车站唯一的驻站民警。出发前,他特意买了几十个大铁夹子和十几个笔记本,我就是其中之一。
伊敏火车站位于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族自治旗,地处伊敏矿区和伊敏镇中间,离最近的居民区也有8公里。在这个没有派出所也没有警务室的小站,他一个人对接着矿区公安分局和镇派出所,管辖着70多公里无护网的铁路线,还有流动人员占多数的沿线400余户居民。在这里,他带着我,用脚印丈量每米线路,跋涉每条河流,翻越每座山丘;在这里,他用我和伙伴们完善基础档案,开展护路宣传,进行走访签约。
2012年,我的小主人刚参警,公安处建立了基层基础工作平台,在每个派出所设立一个主机,将辖区内所有基础档案都上传,实现了基础工作从纸质化向电子化的跨越。因为所里没有年轻人,信息录入速度太慢,丁大爷特意向特警支队借了两个年轻人,小主人就是其中一个。在工作完成后,丁大爷把我轻轻放在小主人手中说:“天宇啊,当年的铁夹子就剩下这一个了,我也快退休了,这些东西也用不上了,就给你吧。看看它在你手里还有没有用。”
如今,已经从警10年的主人用我积累文章,吱嘎的声响总会引来新警小王的目光,他可能体会不到,这30年来我对两代主人的意义。但我知道,丁大爷认真工作的精神已经有了新的传承。
(作者:张天宇 哈尔滨铁路公安局海拉尔公安处)
“最佳拍档”
“我是所里年龄较大的‘老黄牛’了,我的主人是安徽省阜阳市公安局颍东分局辛桥派出所所长邢德胜,我经常驮着他下辖区走访,载着他走过了六个春秋,我们是‘最佳拍档’,也见证了他的一些非凡过往。”

邢所长是名有着30年党龄的老同志,为人低调谦逊。他给我感触最深的还得从一个交通肇事案件说起。
2017年一个闷热的夏季雨夜,在辖区一条偏僻的小道上发生了一起交通事故,一位老人被车撞倒死亡,肇事车辆早已逃之夭夭,空旷的田野上回荡着死者家人撕心裂肺的哭声。邢所长到场后,随即展开工作。接下来的调查取证工作难度出乎所有人的想象,一点有价值的线索都没有。邢所长带领办案民警决定反向推定。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邢所长在反复查看监控影像资料中,发现有辆车子的反光贴十分耀眼。随后,邢所长骑着我开展了大量走访, “必须尽快破案,给死者一个交代”!
案件破了,死者家属给邢所长送来了一面写着“心系人民 破案如神”字样的锦旗,那可是群众对我们公安工作的高度认可,那面锦旗一直被邢所长高高挂在党员活动室的墙上,激励着每一个人。
(作者:李争光 安徽省阜阳市公安局颍东分局辛桥派出所)
跨世纪的警官证
“我是一张小小的警官证,很轻,也就几克重,但在主人眼里,却很重。我的出生日期是1996年10月1日,而我的主人也是在这一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就这样,我跟随着他走过了26年的党员生涯……”


我的主人叫曹敏,是黑龙江省垦区公安局宝泉岭分局向阳派出所民警。1993年,27岁的他怀着对公安工作的向往来到了向阳派出所工作。1996年,他第一次将我拿到手中,用他的话来说:“穿上了这身警服,证明你是一名警察,脱下警服换上便装,要随身带着警官证,时刻牢记自己是一名警察,担当起警察的责任。”而他也用实际行动践行了诺言。
从刑警队到社区民警,他在平凡的岗位上坚守了29年。近30余载春去秋来,称呼从“小曹”变成 “老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护航在社区警务工作的站台上,也在辖区2万居民的心中刻下了“知心人、贴心人、勤务员”的标签,而我——这张跨越世纪的“警官证”更印在了辖区居民心中。
他付出的是青春年华,收获的是辖区平安。尽管警官证换了一批又一批,但是老曹却一直将我留存着,在我的身上有他曾经稚嫩的脸庞,有他最初从警的初心,有他走万里路、解千家愁的为民情怀。
“小喇叭”背后的故事
“我是南昌铁路公安局南昌公安处乘警支队民警陆荣燕的好伙伴‘小喇叭’,虽然他已经退休,但我和其他‘前辈’在他从警36年里陪了他18年。”

还记得那是2001年,陆荣燕所值乘的一短途列车,上下车旅客流量极大,其中混杂着不法人员,陆荣燕尽管在车厢内来回巡查,但还是有旅客财物被盗现象。
“一次,休息在家的主人听到一阵叫卖馒头的小喇叭声,他就想到虽然列车没有播音室,但可以用小喇叭向旅客宣传加强自我防范,又可以震慑伺机作案的不法人员。”就这样,我的“前辈”——第一任小喇叭上岗了。
和第一任小喇叭一样,我每天都会和陆荣燕一起值乘,跟着他一起来回提醒旅客,真是喇叭不离手,宣传不离口。10节车厢每宣传一遍下来,他早已是口干舌燥,他会针对不同类型的旅客进行重点宣传,还总结出宣传的重点部位在车门口和卧铺车厢,宣传的重点时间则在运行中和到站前旅客放置行李时。
一日又一日,一年又一年,一遍又一遍。我和“前辈”们都见证了陆荣燕的不厌其烦,四年里,他所值乘的630余趟次列车只发案一起,可就是这一起案件,也被他破获。
尽管科技进步,小喇叭也变成扩音器、麦克风,但不变的是陆荣燕对公安事业的热爱和为民服务的初心。
(作者:陆芸 南昌铁路公安局南昌公安处)
在时光里
有故事的“它们”好像是一面镜子
不断反射微微的光
正是这藏蓝色岁月最长情的告白
文字整理:马汪莹、高鹏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imeiti6.com/194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