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些网友和自媒体博主愤怒吐槽云南怒江小伙的视频毫无营养,却能在短短几天内,就达到31亿的播放量。而且还引起其它短视频创作者的联动。

他们认为这种奇葩视频,能在网络上受众那么广,只因为人们的猎奇心理,证明多数网民的心智,是不够成熟的。
不过,也有网友认为这么大的播放量,后面没有平台和团队操作,是难以想象的。
毕竟在网络时代,很多优秀且猎奇的视频作品不在少数,但这种现象级的作品却不多见。
甚至更有人嘲讽,不是人家云南怒江小伙的视频作品没有营养,只是某些人眼红了而已。

毕竟我们通过视频,了解欧巴原来是青蛙。
还有部分清华北大的中文系学子,为此模仿了云南怒江小伙的视频操作。
但可能是因为视频里面的普通话教学内容过于平淡,其效果反响平平。
而且还被部分网友吐槽,清华北大的学子都出来拍短视频变现,真是世风日下。
他们认为这是连高中生和架子工都可以做的事情,名牌大学的学子却出来模仿,简直就是浪费社会资源。
当然,也有其他网友就此反驳。
他们觉得现在是自媒体时代,这些象牙塔里的学子和知识分子,理应站在时代的前沿,多利用自媒体手段,来创作更多包含有益思想和内容的作品。
这比起让网络充满搞笑和猎奇的视频作品来说,来得更加具有社会和现实意义。

无利不起早,拍短视频进行利益变现,只是方法不一样,并没有什么可指责的地方。
过去很多人会认为做网红,就是一群不务正业的闲人所为。
他们幻想一夜暴富,因此无法踏实地在工厂上班。

甚至会让一些小孩认为读书是无用的。因为想要有一个好的前景,只要走这种低成本的搞怪捷径就行了。
过去短视频刚兴起的时候,或许一些猎奇和无下限的操作,是能获得较大的流量关注。
但其实我们只要把视频作品看作是一种被制作和推销的“商品”,而流量是消费者为内容支付的货币,那么,我们对于自媒体的短视频创作,就不会抱有太多异样的态度。
其实,很多智库的知识分子多是“天然地”、本能地远离大众。

似乎通过网络内容和大众进行较为直接的对话,是一种降低身份和危险的操作。
以至于很多公共的话题,我们很难直接看见他们在大众面前进行表态。
而是通过一些内部的视频演讲的流出,获得相应的信息。
很多知识分子不仅在现实中,连在互联网语境中,也主动和普通人划分“界限”。
因为他们更想把精力放在可以获得批示和职称评审之上。
和民众对话,本来是知识分子天然的任务,都已变成了一种“上传下达”。
这是正常的现象吗?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imeiti6.com/176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