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正雄,1937年生,《贵州日报》原摄影部主任、高级记者,贵州省新闻摄影学会秘书长。从事新闻摄影工作40余年,拍摄见报照片近万幅(组),多次在全国和全省相关摄影评选活动中获奖。
王正雄每天都还有看报纸的习惯
1995年被评为贵州省首届优秀新闻工作者,1996 年获贵州日报社首届人才奖,2008 年被贵州省摄影家协会授予贵州摄影终身成就奖。发表论文有《重视新闻图片的运用》《让新闻图片为报纸版面添彩》等。
20世纪60年代,贵州桥梁建设
1975年,贵阳市下乡知青笑容满面挥手向欢送的群众告别
1967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图为贵阳市知青向欢送他们的群众告别
70余年间,贵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王正雄一直行走于这片高原上,紧跟贵州发展的步伐,将千变万化的景象定格在一张张照片中,用镜头记录下了这些精彩的瞬间。
为更深入了解其中故事,笔者来到了王正雄家中,对他进行了采访。
Q:王老师,您和何时与摄影结缘的?
A:1951年,我初中还未毕业,恰逢贵州日报招聘,便有幸加入其中做行政工作。当时贵州摄影还基本没啥人也没有器材,直到一位随军记者随部队来到贵州,为了发展贵州摄影,最后他留在了贵州日报,成为了贵州日报的第一位摄影记者,这位记者叫南沙,后来也成为了我的摄影老师。因为他的到来,开始推进贵州摄影工作,当时我刚满23岁,正是精力最充沛的时候,于是同事们都推荐我做摄影记者,就这样,我开始从行政转到摄影,没想到一做就是40多年。
从贵阳火电厂发出的电照亮了千家万户。摄于1958年
贵阳钢铁厂第一炉铁水出炉。摄于1958年
水电站。摄于1978年
Q:还记得您的第一次摄影经历吗?
A:当然记得。1958年,成为摄影记者的第二星期,南沙老师便带着我到黔东南做实地采访。第一天的采访是在农家田地边,我激动又好奇,小心翼翼地摆弄着相机。我们白天拍照,晚上在招待所学习冲洗胶片,那时条件简陋,不能看到刚冲洗出来的胶片,我又很好奇胶片上神奇的影像,只好找了一根烟点燃,一边抽烟一边利用烟的红色火焰凑近底片看成像,影像若隐若现,让我兴奋又着迷,那也是我第一次抽烟,成为了我抽烟的源头。原本计划呆一个星期的采访,我呆了近一个月,在这段时间里,我徒步采访了几十个村寨,有时太阳高照,有时倾盆大雨,饥饿口渴是家常便饭,至今回想起那时的故事,我都觉得历历在目。
贵阳花果园。摄于20世纪80年代
贵阳市西路商品市场。摄于1996年
Q:您的摄影经历里面有什么有趣或难忘的故事吗?
A:1960年5月,周恩来总理来贵州考察工作,当时的省长周林边吃午饭边和总理介绍贵阳市森林公园,周总理说,“那我们吃完饭去看看,”因为是临时决定,通知我去拍照时,我正在吃饭,接完电话后,我马上放下碗筷,上车赶往森林公园,可是还是晚了一步,只能下车后快速飞奔向领导们,这个时候恰好周总理转身,看到了正在奔跑的我,亲切地对我说,“记者同志,你不要跑,我们等你,”就在那刻,我快速的按下了快门,记录下了周总理微笑的样子,非常和蔼可亲,这张照片我至今都珍藏着。
铁道兵和民工建设黔桂铁路誓师大会
贵州铁路电气化里程居全国各省区的首位,这是西南最大的铁路编组站—贵阳南站 摄于1959年
火车开过苗家庄 摄于1959年
贵阳火车站开通第一列电气化火车
利用吊车铺铁轨
铁道兵和民工正在修建铁路
Q:您的摄影作品中有很多关于贵州发展的图片,能和我们分享一下其中的故事吗?
A:1959年,黔桂铁路开通,是贵州交通历史的重要时刻,这是西南地区第一条准铁路,结束了贵州没有铁路的历史,为此省里专门把贵州边缘的少数民族请到贵阳,让他们和大家一起乘坐这趟列车。列车缓缓开动,人们开始欢呼雀跃,挥手庆祝,车上的少数民族在窗边向路边的人挥手,加上绿皮火车上的标语,我按照事先曝好光,调好光圈,在他们微笑的时候,迅速按下快门,抓拍到精彩的瞬间,取名为《第一条准轨铁路通车》。后来这张图片成为了黔桂铁路开通为数不多的历史资料,全国很多报社、电视台都来找我要图片,刊登宣传。而且这张照片还有一个小插曲,某次贺启瑞老师到大学授课把这张图片当作案例讲课,那知课后一位女同学兴奋地冲上来,激动地说这张图片上的女生就是她,并讲述了当时坐列车的情形。我知道这个事后激动万分,后来把图片放大了一张,托贺老师代送给了她。
1959年,庆祝黔桂铁路通车
王正雄的成名作《第一条准轨铁路通车》
《水钢》的拍摄是因为当时有中央领导到贵州水城钢铁厂调研,随行的有中央电视台、贵州电视台加上各种地方媒体,把领导围的水泄不通,在外围的我根本挤不进去。因此我找来两位工友把我抬起来,用广角俯视,把水钢的环境当作背景,记录下领导和工人们在一起的画面。后来水城钢铁厂的领导们还专门找人问我要了这张照片,打印放大挂在钢铁厂内。新闻摄影就是这样,有时候拍摄可能会遇到各种问题,但是作为摄影记者,就要去抓住事件,想办法克服困难,从不同的角度去记录。
Q:在业内很多人称您为“快手”,您是怎么看新闻摄影?
A:说我是“快手”,其实是我的职业敏感。作为摄影记者,就是要留下每个事件的关键画面,这需要不断地锻炼和培养自己新闻的敏感性,眼快、腿快、手快、脑快,抓住稍纵即逝的瞬间,保证真实、明确主题、抓住时效,在新闻摄影里,新闻的敏感性至关重要。
贵阳市郊区少数民族群众进城选购家用电器。摄于1977年
贵州第一条高等级公路贵黄公路。摄于20世纪80年代
贵州省第一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开幕式。摄于1976年
Q:有什么经验能给现在的新闻工作者分享吗?
A:总结起来一共四点:一是新闻摄影是图文并茂,作为摄影记者,需要和文字Q交流沟通,理解好报道的重点和要点,这样才能拍出有效的图片;二是达到新闻现场后,不能乱按快门,首先要看清新闻的发展,抓住核心和高潮,多角度多方面的进行记录;三是胶片就像你上战场时的子弹,他是有限的,每一发子弹都要有效果;五是每按下一次快门,都需要交代清楚新闻事件的三要素,遇到重大事件,更需要敏锐的眼光,极快的反应,抓拍到最精彩的瞬间。
建设者正在为电气化铁路架设电线
建设中的贵州铝厂。摄于1958年
关于王正雄:他独创了一种“王正雄视线”
文/孙雁鹰(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副总经理)
说王正雄是贵州新闻摄影前辈,不会有人有异议。不是因为他从事摄影艺术的年代够早,作品够多,获奖无数,头衔很重,而是因为他始终在拍,专注点从来没有旁移。更可贵的是,他独创了一种“王正雄视线”,这是一种专注时代背景之下的独特视角:紧盯重大节点的标志性事件。
第一条铁路开通、第一个火力发电厂点火、第一炉铁水出炉……可以想象,年轻的摄影师满怀激情,又冷静地举起镜头。见证一个区域的发展,不是谁都有的幸运。回溯人类这一物种的演化,摄影者就是得天独厚。正雄老师应该更有“名气”。至少给我留下更深印象的作品,是那幅周恩来、邓颖超夫妇十分开心,在贵阳花溪划着小船闲适的镜头——事实也是如此。
那一时期来到贵州的各类政要活动,正雄老师差不多是不二随行摄影记者。但除了别人需要用这些作品时,他总是全无保留地让人“拿走”,自己却从不见提及,少有“借光”之意。生活虽然不是非黑即白,影像却是偏爱黑白。
代表作《第一条准轨铁路通车》,笑脸是打动观者最生动的元素。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写在这些真挚的笑脸上。认识正雄老师超过三十年,他也是这样,始终微笑,有求必应。求教如何“解读”他的作品,他回答说:“不拔高就行”。
记者/林剑
编辑/王文竹
校对/许婷
一审/廖迅
二审/夏进
三审/吴迁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imeiti6.com/15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