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短视频的论文,对自媒体短视频的看法?

(一)

搞自媒体创作很容易达成一个共识——内容为王,通俗的说法就是有干货

所谓干货就是:知识点丰富,琳琅满目;道理通透,有醍醐灌顶之感;感情充沛,饱满又热烈。

简直就是一场兼顾了色与香、汇集了荤与素、融合了中与西,堪称满汉全席式的超级饕餮盛宴。

听起来似乎理所当然,而稍有经验者很容易就发觉这根本是在混淆视听,是在偷梁换柱,有严重的偷换概念之嫌。

上面说的哪是什么干货,而是如假包换的“湿货”。不是一般的酒里面兑了水,明明是往水里兑了酒。

如若真将特别纯的、一点水分都不掺的干货拿出来,最可能发生的情形是根本难以下咽。

(二)

人有时候就是这么难以捉摸,心里想的、嘴里说的和之后做的,可以完全是两码事。身体往往比脑子更诚实。

像一些人哭着、喊着要减肥,并且信誓旦旦。可一旦与合自己口味的美食相遇,之前对着空气许下过的那些豪言壮语,早就被忘记的一干二净、无影无踪、飘到九霄云外不知哪里去了。

干货真那么招人喜欢吗?当然。就像人们吃东西一样,长期营养不良是要人命的。

可人们更喜欢的是经过严格筛选、精细加工、精心烹制的既有营养又美味的食品,而不是一堆维生素、钙片和蛋白粉之类的营养拼盘。

如果真的对干货那么情有独钟,最佳读本显然非教科书和学术论文莫属。知识密度可不是一般的高,恨不得每一个标点符号都被反复推敲。

扪心自问如此营养含量满满的干货,要不是有考证和考级为诱饵,有几个人能做到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并乐在其中?估计只有少数变态和个别超级学霸能勉强除外。

(三)

貌似现在很流行一种几分钟带你看一部名著或者电影的短视频,让很多人趋之若鹜。感觉上既省了时间又取了精华,甚为受用。

对此一方面要隆重的予以肯定。不管怎样,做总比不做要好,至少表明有对美好的向往。只是苦于耐心和时间不足,或能力有限,无法从头至尾,一字一句、一帧一节的打通关,只好选择化繁就简、虚张声势、照猫画虎过个假瘾。

而另一方面就是要避免一不小心麻醉了自己,进而产生一种错觉,以为自己无需再读原著、看全片。此想法就如同意欲通过三、四页纸,两三千字的内容简介,来了解整部《红楼梦》一样荒诞和可笑。

自以为也进了一趟大观园,与众姐妹嬉戏、玩耍了一番,对曹公的心思和情感也已领略一二。若真是如此,也只能说实在太轻佻、太浅薄、太自以为是了。实际是连大观园的门开在哪里都没摸到,更不要谈进去浏览一番了,这不仅是荒诞简直是荒唐了。

当然也要看最终目的是什么。如果仅是做一个知识点的了解或者纯粹娱乐消遣,也或者是当成一种谈资,对不明就里的人炫耀一下,倒也无可厚非。只是自己得明白到底怎么回事,别到最后把自己都给骗了。

(四)

内容当然重要,而形式同样不容忽视,甚至更显功夫。无论是观点表达、或是知识分享、还是情感抒发,方式多得很,选出最合适的才是重中之重。

诗词、音乐、舞蹈、绘画、雕塑都可以表达情感;小说、话剧、电影都可以用来讲述故事。在诸多的形式中,考量的关键就是哪一种更合适,合适的就是最好的。

形式最见功力。形式本身就是内容的一部分。形式的使命就在于以一种不着痕迹、自然而然、不矫揉造作的方式去表达。内容呈现倘若可以不露声色、徐徐展开、轻松惬意,更是功夫里的上乘。

以相声为例,包袱是其精华所在。包袱要抖的响,前期的铺陈和渲染,即系包袱、解包袱才是真正见功力的地方所在。

(五)

内容不是问题。可供表达的内容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万事万物无不可入题,选用合适的形式破题才是关键。

丰富学识、增长见识、多读书、勤作文,才是破除题材短缺、内容空乏的良药,除此之外皆是缘木求鱼之举。

积累足够多、能量足够大则万物皆可互联、万事皆可成文、一切皆可驾驭,新媒体创作也自然不在话下。

捷径能让你走得快,但不能让你走的远。物质上的一夜暴富不是神话,精神领域则从来没有传奇。要相信一份付出,一份收获。只要你肯坚持种与耕,肯沉下心做时间的朋友,收获只是瓜熟蒂落。

关于短视频的论文,对自媒体短视频的看法?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imeiti6.com/154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