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运营包装经理,新媒体运营包装盒子?

每一个热爱写作的人大抵都或多或少受到一个作家、一本书或一段经历的影响,我也不例外。

2021年秋,我怀揣写作梦想向南京某知名新媒体公司投递了简历。原因很简单,我大学时期很喜爱的公众号在招聘内容编辑,而这个公众号就属于这家公司。

紧张的三轮面试之后,我成功拿到了offer,成为公众号的内容创作者。然而现实却是,我确实高兴得太早了。

这个公众号是我在大学时就关注的,那时它针对社会热点事件常常有许多深刻的见解,令我收获良多。

“号主”在菜单栏里有介绍自己的信息(出于隐私考虑,文中不便指明),那“娓娓道来”的“真情”讲述,让我以为这就是一个很有才华、有许多经历又能针砭时弊的人。

可短暂的工作经历,让我结结实实将新媒体公司的恶臭体会了一遍。

固定的人设定位

入职流程走完之后,公众号主编就开始介绍账号的信息。而分配给我的第一个任务就是“熟悉账号定位”。

就像娱乐圈的明星都有相应的包装和定位一样,这个公众号的人设也完完全全是包装出来的。

直白点说,他不是一个敢于直言又风趣幽默的人,而是一个运营编辑和三个内容编辑的团队打造出来的“人”。

主编用近乎洗脑般的语气反复跟我强调,要我将自身带入到这个号中,把自己当成“人设”本身,用他的思维方式去思考,用他的语言风格去写作,甚至将对账号“人设”基本信息的识记和理解作为当天重点考核的内容。

我记忆最深刻的是她向我解释为什么要定这样一个“风趣幽默、言辞犀利又敢于为女性发声”的人设。

因为“女性是弱势而又不被理解的群体,为她们发声的男性形象能引起她们的好感从而引发具有黏性的关注,也可以为后期变现做准备。在中国,女性的购买力是最强的”。

就是这样一群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她们用同为女性的身份去揣摩女性心理,“尽心尽力”将女性笼络在一个精心打造的虚拟世界里,为心灵鸡汤买单。

功利而颇具歧视色彩的用户分析

如果人设是每一个新媒体博主为确定方向的必经之路,那用户分析就是赤裸裸地追求利益,且颇具歧视色彩。

对人设的“洗脑”成功后,就开始了用户分析。从年龄、性别、地域等方面全面地对账号关注者进行分析,这些也毫无意外地成为当天的考核任务之一。

对年龄的分析一方面是为了找出关注用户的主要年龄段,探究该年龄段的人所关注的问题,根据他们的关注点有针对性地选择创作内容和话题,进而增强用户的粘性;另一方面便于后期选择投放广告的类型,为集中变现做准备。

对性别的分析原理同年龄类似,一为寻找迎合读者的话题和内容,二为接广告选择产品。

对地域的分析通常与年龄、性别结合起来。当时该号的粉丝体量有400万左右,其中近80%为女性用户,年龄集中在18-45岁,以25-36岁的三四线城市女性为主。

基于对用户的分析,我至今还记得主编那番令我毛骨悚然的话:“三四线的女性大多是事业心不强且社交范围小,她们可能大部分已经结婚,面临的问题就是家长里短和两性相处。思想简单且情感脆弱,这方面的内容创作更能引起她们的关注和共鸣”。

是呢,同为女性,不想怎样去实现girls help girls,却想着怎么样利用她们,吸引她们的注意力为资本所用。

浮夸低俗的标题

由于该账号由团队包装并为资本所用,所以一年到头几乎从不断更。

经过团队成员的仔细规划,每天的推送文章都在当晚九点多发出,据说这个时间点是用户普遍喜欢阅读新媒体文章或看视频的时间点。

而我们作为“人设”之一,就要在同一时间观察阅读数据的情况,同时根据主编的要求关注几十个对标账号,需要记录这些账号截至到当晚十一点的阅读数据,并将数据好的账号及对应的文章标题记录下来。

次日上班时,就要对前一晚所做的工作进行汇报。所以我一般熬到手机还在亮着,人就已经进入梦乡了。

但这一环节中最令人作呕的并不是下班时间还要被工作内容环绕,而是需要学习爆款文章的写作思路和标题写法。

我们常常吐槽某条新闻是标题党,以此吸引读者点击,吸引众人关注,说的便是这类账号。

我翻阅之前的文章,发现几乎所有的标题都“暗藏玄机”,或设置悬念引人好奇,或夸大其词博人眼球,或片面解读故弄玄虚,更有甚者不惜打“色情”擦边球,让人浮想联翩……

而这些,在过去的文章里是没有的,或者说是我这个外行人根本不知道的。

过度渲染且罔顾事实的内容创作

在进行内容创作时,团队的“教育”再次令我无比震惊。

当时我分到的稿件是社会热点事件,是尚未查明的食品安全纠纷。在主编的指导下,我要以这次事件为噱头引出近几年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

我思考很久仍然迟迟无法下笔,便去向主编沟通。我直言问题的症结在于这次事件警方尚且没有调查,事情的全部细节我们并未得知,我们如何能下定结论此次事件一定是店家所为,进而将其扩大为食品安全问题呢?

如此文章一出岂不是默认店家就是过错方,我们便成了互联网上带节奏的人。

而对方给予的回复是:“可以先就这个热点写食品安全问题,不必涉及到孰是孰非的问题,若事件后续再有进展再写诚信问题,一个热点事件从不同的角度利用”。

我在工位上思忖良久,想起写作路上遇到的一位前辈说过,我们文字工作者,虽不必像科学研究般步步规矩,但一定要对写出的内容负责。未经考证的文字输出是不妥的,时刻谨记文字如武器,用得对可以成为拯救世人的良药,用错了则是杀人不见血的匕首。

我想起《奇葩说》的哈佛女孩詹青云说过,营销号写的有关她的事迹几乎都是断章取义、胡编乱造。想起那些私生活被迫暴露在众人面前还要被搬上营销号无限消费的明星,想起近些年因为网络舆论而患上心理疾病,最终选择自杀的人。

我确定,我可能并不是完美的人,但我不想成为躲在屏幕背后的刽子手。我不认为自己有权罔顾事实,以文字为武器伤害别人。

至此,这段工作经历彻底颠覆了我对此公众号的认知,“他”不是有观点、有态度、有才华又能针砭时弊的人,它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营销号。

所以,它的粉丝量在以平均每周10万粉的速度往下掉。至今一条条翻过去,早已没了5年前的深度,全是以娱乐热点为噱头,辅之以直穿眼球的夸张标题……

写在文末的一些碎碎念

认清自己不适合这类创作后,我迅速提了离职。我委婉告知是因为自觉才疏学浅,难以胜任,实则内心厌恶鄙视。

后来我与朋友聊起新媒体公司的运营,感慨其将资本家的本质暴露得淋漓尽致。在这里,几乎所有工作者都是二十出头的年轻人,他们有想法、有活力、特立独行,就像一茬又一茬迅速生长的韭菜一样。

行文至此,可能有很多人会持不同的意见。我不否认此种创作方式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甚至也许会有人认为新媒体运营就应该这样,或许这也是众所周知的。

许多人会以“现实”为切入点将原则抨击到一文不值,将道德底线踩在脚底狠狠碾压,再顺道给人贴上“假清高”的标签。

但是我始终相信,这世上总有一些人,他们善良、温和又谦逊,不哗众取宠,不博人眼球,有原则、有底线,有独特的人格魅力。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imeiti6.com/11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