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业余时间,我喜欢读点书,并用文字记录下自己的阅读感受。在这个过程中我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窘境:捧起一本书,读着读着不知道思绪飘到哪里去了,刚才读了什么,完全不知道了。回过头来重读,不一会儿思绪又飞走了。好不容易读完一本书,合上书的一刹那,脑海中多多少少会有一些感悟,可是当我拿起笔,想要把这些感想用文字表达出来时,往往又不知从何说起。
近日我读了《写作公式·新媒体写作从入门到精通》(以下简称《写作公式》)这本书,它告诉我们,读书和写作都有章法可循,掌握方法让你事半功倍。本书的作者释若,“公式写作课”创始人,写过200余篇书评、图书解读类稿件,创办“公式写作训练营”,帮助大量学员开启写作变现之路。在他自己的写作实践以及指导学员写作的过程中,他总结出了一个新媒体写作的公式:阅读理解+旁征博引+原创金句。
是不是觉得特别神奇的同时,还有点半信半疑:仅凭一个公式,人人都能写好新媒体稿件吗?我也是带着这样的疑惑开始阅读这本书的,读完之后,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和鼓励,我想说只要你愿意去实践,不说成为专业的媒体写作人,写出几篇像样的书评还是可以的。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个公式。
一、阅读理解
以前我读书速度特别慢,无法集中注意力,还经常要回读。《写作公式》第一部分“阅读理解”介绍了速读技巧、精读技巧、笔记技巧以及复述技巧。我认识到了自己在读书时容易犯的错误,如默念、回看、逐句分析等,我尝试大胆地开启快速阅读模式,不试图记住每一句的内容。虽然我还做不到开启“脑眼”,30分钟读完一本书,但是阅读速度确实提高了。正如书中所言:“快速阅读不会降低你的记忆力,反而会有助于你的记忆。”
书中介绍的“笔记技巧”也很好用,尤其是拆解笔记术,把一本书的重要知识点和关键事件简单摘记下来,在一张图上呈现,复习时能够帮助我们快速回忆起书中的内容。
二、旁征博引
如果说第一部分是积累知识,为写作打基础,那么第二部分就是教我们如何下笔去写。作者从寻找素材、增强表达、制造话题和引发思考四个方面来阐述。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作当然离不开素材,寻找素材可以说是动笔写作的第一步。有了合适的素材,我们还要恰当地选择和使用素材,要做到有所取舍,千万不能堆砌素材,让文章显得混乱而又拥挤不堪。
征用权威可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征用情感可以打动读者,引起读者共鸣;征用利益,才最能获得读者的认同。作者很形象地用“痛点”、“痒点”和“爽点”三个词来概括读者的利益需求,一篇优秀的广告文案,往往以“痛点”入题,用“痒点”引导,最后抛出“爽点”。
作者还给写作新手推荐了七类人们感兴趣的话题,即:热点话题、情感话题、生活话题、职场话题、文化话题、历史话题和冷门话题。有了话题以后,还要学会讲述话题的技巧,提升话题的可读性,让读者愿意读、喜欢读,并且能够有一定的回应,如评论、转发、点赞等,由此产生互动。
三、原创金句
有了第一部分的知识积累和第二部分的动笔实践,一篇文章基本可以完成了。如果想写出让人印象深刻、有美好阅读体验的文章,那么还需要在文章中加入锦上添花的“金句”。
首先标题要足够吸引人。作者指出标题要有趣、有料、有效,这一点我是非常认同的。我见过许多非常花哨的标题,只能做到有趣、吸人眼球,但未必有料、有效。即在标题中没有透露关键信息,让人不知道这篇文章要讲什么 ,从而也无法判断这是不是自己需要的文章,也就不会再点开阅读了。比如我喜欢看美食类的文章,经常碰到诸如“轻松一蒸又嫩又香,给肉都不换……”此类的标题,完全不知道要做的是什么菜,无法判断要用到什么食材,能获得的信息量太少,也就不会点开看了。
好的开头和结尾也是写好文章的关键,有“凤头豹尾”之说。开头用上金句,使文章读上去文采斐然,读者的目光被吸引,不由自主地读下去。结尾使用金句,则如“余音绕梁”,让读者久久回味。用哪些方法开头,用怎样的语言结尾,书中都有详细的说明和案例。释若老师可以说是手把手地教你写好每一个部分,非常仔细也非常实用。
此外充分调动感官描写,巧妙使用修辞手法等,都可以使文章的语句更加生动。
以上就是释若老师总结的多媒体稿件写作公式:阅读理解+旁征博引+原创金句。他在自序中说自己是一个很爱分享的人,诚然如此,他毫不保留地把自己的写作心得和经验分享给了广大读者。在《写作公式》的最后一个部分,他还为大家呈上了自己心血的结晶——实战案例。实战案例分别介绍了讲书稿、共读稿、书评、软文、带货文案和短视频文案的写作技巧,还提供了可供参考的范文。
作者在后记中的最后一句话说:“我真诚地邀请您读点书、写点文、做个有情怀的人。”通过《写作公式》这本书,不仅可以学习新媒体写作的一些方法,更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情怀。我特别欣赏他踏实真诚的写作风格和乐于分享的精神,正如他说的那样,分享越多,越可能实现人生精进。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imeiti6.com/1102.html